股票的操盘 1983年《南极条约》会议,英美却将我国请出会场,中代表委屈痛哭
本次活动正式发布了《深化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》,16项政策举措紧扣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,聚焦新城从规划布局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,围绕新城特色产业发展、公共服务布局、交通设施建设、机制要素赋能等方面,助力新城发展跑出加速度。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都说弱国无外交,事实上,即便在声称“无国界”的科研领域,国家实力同样有着巨大影响。
如果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,科学家们也将走得举步维艰。
39年前,郭琨带着中国代表团参加有关《南极条约》的会议。
然而,在会场上他却得不到决策权,甚至在投票表决开始后,英美两国直接将我国代表团赶出了会场。
每当回忆起此事,郭琨都不禁委屈得痛哭流涕。
但也正因如此,他痛定思痛,推动了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立,一举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南极洲的霸权,也为我国极地科考项目开创了先河。
那么,为何英美可以堂而皇之地将我国“请”出国际会场?后来,郭琨又是怎么推动建立长城站的?建站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?
参加国际会议,却被粗暴赶出
1961年6月23日,随着二十多个国家代表陆续签字完成,《南极条约》正式生效。
作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,两极向来人迹罕至,各大国家也都没有常驻居民。
然而,虽然气候恶劣,但两极都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重大的科考价值。
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两极的土地归属问题便成了摩擦的导火索。
不同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北极,南极一直以来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,各发达国家基本都位于北半球,所以也鲜有能力霸占。
因此,1961年,世界主要的二十多个国家达成共识。
南极仅用于和平开发的目的,绝不可以出现任何军事活动,也不能限制其他国家的发掘。
当时,我国尚处于发展的阶段,暂时没有参与南极条约的修订。
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,1983年6月8日,中国向美国政府交存加入书,并从该日起正式成为《南极条约》缔约国的一员。
得知此事后,时任我国南极考察办公室主任的郭琨异常兴奋。
郭琨大学主修地质学专业,八十年代已经是我国举足轻重的极地科考专家。
在探求加入《南极条约》的过程中,他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正因如此,1983年澳大利亚邀请我国参加第12次南极国际会议时,郭琨便被有关部门任命为中国代表团团长,带领着12名极地专家,前往澳大利亚赴会。
临行前,郭琨内心无比激动。
毕竟,南极的开发对国家而言意义重大,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话语权。
所以,会议开始的第一天,郭琨便西装革履,准备以最完美的形象代表国家。
然而,后续事情的发展却令他有些始料未及。
首先,在领取会议材料时,其他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叠,而我国代表团却只是拿到了零星的几张纸。
纸上也只是简单介绍了会议进程的大纲,对具体问题避而不谈。
此时股票的操盘,郭琨已经有些恼怒,但是他对这次会议极为重视,所以早早做好了准备。
即便没有材料,在会场上他还是侃侃而谈,发表了大量建设性意见,诸多国际顶级科学家也对他的发言表达了赞叹之情。
经过两天的详细谈论,最终会议主席宣布,将对《南极条约》的有关问题做出第一轮表决。
正当郭琨正襟危坐,打算投票的时候,会场上英美两国的代表却提出,请我国代表团暂时离开会场,到大厅喝咖啡,等待投票结果。
面对这样的离奇要求,郭琨自然很不甘心,但此时英美代表却表示,只有《南极条约》的协商国才能投票。
而中国作为缔约国,没有在南极考察的经历,所以只有发言权,没有表决权。
事实上,在加入《南极条约》时我国并没有听到这些无理要求,但会议主席却偏袒英美代表,强行将郭琨一行人“请”出了会场。
更加令人气愤的是,表决结束后,投票结果也并未告知我国。
于是,中国代表团精心准备的会议报告,丝毫没有派上用场。
痛定思痛,筹备建站
就这样,郭琨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南极会议之旅。
回国后,他感到万分屈辱,每当和人提及此事都无比委屈,一个大男人甚至忍不住流下了热泪。
郭琨明白,中国代表团被如此对待并非没有原因。
一方面,这是西方国家的刻意刁难;而另一方面,中国没有在南极建站,这才给其他国家落下口实。
因此,要想打破西方列强对南极科考的垄断,中国必须得率先取得突破,在南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考察站。
1984年2月,在郭琨的推动下,孙鸿烈等32位顶级科学家以“向南极进军”为主题,给党中央和国务院写了一封联名信,请求尽快在南极建站考察。
得知情况后,有关部门十分重视,立即行动,展开了对南极项目的评估,经过详细研究,最终决定于1985年年初在南极建站。
为什么挑选这个时间点呢?
其实,南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极为特殊,极昼和极夜分别占据每年的一半时间。
即便在极昼期间,100千米每小时的狂风也时常肆虐,留给我们建站的黄金时间只有每年11月底到翌年3月初的短暂夏季。
因此,有关部门才如此果断,将考察编队出发的时间定在了当年11月20日。
说起考察编队,国家也是格外重视,在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的共同协调下,“向阳红10”号和“J121”号船担负起了这一重任。
两艘船上共载有上千吨考察物资,以及519名相关人员,其中仅顶级专家就有上百人,还包含着工程师、后勤保障人员以及随访记者等多个工种的相关人才。
11月20号上午,两艘船由上海正式启航。
当时从我国到南极的路程高达近两万海里,沿途危机四伏,但500多名船员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。
郭琨说,出发前所有队员都签下了“生死状”,他自己也表示“我的夫人给签的字。没有多余的话,春暖花开的时候再见。”
抱着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心,众人踏上了这一伟大的征程,而没过多久,危险便悄然而至。
船只损坏,负重前行
11月23日,南极考察编队刚刚驶出长江口便遭遇了台风侵袭。
一时之间,海平面上波涛起伏,不停拍打着船只,发出轰天巨响。
根据天文台的报道,台风高达9级。
但事实上,服役仅两年且装备了十二级防风系统的“J121”号船也惨遭重创,足见实的风力远超估测值。
好在,500多名船员上下一心,及时改变了航道,沿着台风所到之处的边缘航行,这才躲过了一劫。
然而,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,11月25日凌晨,在长时间与台风搏斗以后,“J121”号出现了明显故障。
主机舱的一声爆炸声,瞬间惊醒了轮机班班长高兴洲。
经过检查,高兴洲发现,原来是主机第一缸的活塞冷却管支架破裂,冷却水正沿着管道口不停地向外流出。
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,很有可能影响整个发动机,导致轮船丧失全部动力。
高兴洲很快将情况向徐兆富汇报,希望能够得到解决方案。
徐兆富认为,支架破裂严重,想要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,但船上并没有备用支架,要想彻底解决问题,必然要寻求支持。
然而,此时船只刚刚驶过不到六分之一的路程,距离下一个码头还有九千多海里,根本无法支撑这么久的航程。
那么,返航怎么样呢?
对于修复支架来说,这的确是最好的方案。
但这同样意味着宝贵的时间被浪费,还会对原先计划造成严重影响,建站的时间很有可能被推迟一年。
不仅如此,对于充满斗志的考察人员来说,无功而返将对他们造成巨大打击,一旦信心受损,我国的南极项目能否重启都将划上一个问号。
因此,徐兆富认为,绝不能回头,经过夜以继日地研究和推演,他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封缸。
所谓封缸,也就是将受损的蒸汽缸彻底封死,依靠其他8个缸来提供动力。
这一方案十分冒险,一旦船只遭遇风浪,很有可能因动力不足而让整船人的性命受到威胁。
但是,为了圆满完成任务,徐兆富决定孤注一掷,在他的亲自带领下,技术人员工作了一天一夜,这才将一号缸完全封闭。
好在,后续的航程十分顺利,12月25日,“J121”号顺利抵达南纬60度,这也意味着我国船只首次驶入南极。
中国速度,震惊世界
来到南极以后,便是郭琨等科学家们展示的舞台了。
随后三天内,他们相继勘察了纳尔逊岛、企鹅岛等五个岛屿,试图找到最适合建立长城站的地址。
最终,他们发现,位于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南部地带具有多方面优势。
首先,此处地势开阔,海岸线也很长,非常适合地质学勘测。
其次,菲尔德斯半岛相对独立,与其他国家的科考站距离较远。
最后,这一区域有三个淡水湖,饮用水资源丰富,可以保障科研人员的正常生活。
就这样,经过详细的讨论,郭琨等专家决定将长城站建立在菲尔德斯半岛南部。
然而,选址结束后,问题又接踵而至。
首当其冲的便是恶劣的气候。
虽然此时是南极的夏季,但温度同样很低,最冷时甚至一度达到零下三十摄氏度。
不仅如此,南极风雪极大,一旦狂风肆虐、雪花飞舞,工程师们甚至都无法在户外行走,更别提建设考察站了。
正因如此,在其他国家看来,中国要在1985年3月1前完成建站工作的目标无异于天方夜谭,郭琨等人也遭到了恶毒的嘲讽。
不过,这些外国人显然低估了中国人钢铁般的意志,在选址结束后,工程队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建设工作。
虽然气候条件恶劣,但他们却想出了完善的解决办法。
一方面,利用两班倒的工作方式,充分利用时间,在避开极端天气的情况下,尽可能加快建设速度。
另一方面,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技术人员,都广泛参与到建站过程中,没有工具,便用人力搬运,缺少能源,于是便就地搭设发电站。
就这样,在500多人的共同努力下,1985年2月20日,仅用了不到40天的时间,长城站便顺利完工。
在当天晚上的庆祝仪式上,郭琨再度洒下热泪,但这一次,他不是因为屈辱,而是扬眉吐气后的喜极而泣。
他非常清楚,长城站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在极地科考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,也填补了技术领域内的多个空白。
从此以后,中国便可以正式参与极地资源的共享,对于国家而言,这是伟大的一步。
在国外媒体的猜测中,中国用这么短的时间就建好了长城站,内部一定十分简陋。
然而,郭琨很快便展示了长城站的相关资料。
虽然工期很短,但长城站实现了4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,办公区、观测区、生活区应有尽有,这下子,国外媒体彻底傻了眼。
最终,1985年10月7日,在第13届“南极条约”协商国会议上,中国正式成为《南极条约》协商国,拥有了南极事务的表决权,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、有计划的南极科考时代。
总结
从1983年被“请”出会场喝咖啡,到1985年建立科考站、成为协商国不可或缺的一员,中国在极地考察领域内的进展可谓神速。
而这一巨大进步,既得益于国家的全力支持,也离不开郭琨等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。
2008年,昆仑站的建成,也实现我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大陆腹地的跨越,中国人的名字再次令世界瞩目。
此时,郭琨也因常年科考患上关节病,已经回到了国内,在电视机前见证这一幕时,过往几十年的悲喜涌上心头,他第三次洒下了热泪。
南极徐兆富长城站郭琨南极条约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